钟摆般游移不定的罗布泊:夏训诚揭秘地球之耳

2016-12-11 21:48:22 来源:罗布泊探索 作者:草根

罗布泊(Lop Nor),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。由于形状宛如人耳,罗布泊被誉为“地球之耳”;又被称作“死亡之海”,又名罗布淖(nào)尔。后来经过地质工程者的改造,这里变成了“希望之城”。

20世纪,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是一个“游移湖”,他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,罗布泊由北向南和由南向北的游移周期为1500年。

赫定认为罗布泊之所以会移动,是因为进入湖中的河水挟带有大量泥沙,沉积在湖盆里,使得湖底抬高,令湖水往地势低的地方移动。而过一段时间后,被泥沙抬高露出的湖底,又遭受风的吹蚀而降低,这时湖水又回到原来的湖盆中。

罗布泊

罗布泊

就这样,罗布泊像老式的大钟钟摆一样,南北游移不定。

这个理论一推出,罗布泊的“游移说”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。但在中国的夏训诚等科学家实地考察后,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回事,罗布泊并没有因为大面积的地面风蚀而发生明显的湖体游移,它的水体变化受控于人湖水系变迁,所以也就推翻了赫定的结论,他认为罗布泊并不是“游移湖”。

夏训诚等人经过观察发现,罗布泊属于小洼地,它和南面的喀拉和顺都是平原中局部陷落的地势,而罗布泊更要低一些。夏训诚带领的科考队探测出罗布泊最低处为778米,与其相邻的喀拉和顺湖最低处为788米,两者相差10米,水往低处流,不大可能发生罗布泊倒流喀拉和顺的现象。而且他们还发现干涸的湖底都是坚硬的盐壳,用铁锤都很难敲碎,所以风的吹蚀作用并不容易让湖底重新降低。

而按照斯文赫定的推测,1500年左右会形成10米以上的沉积物。但在湖底钻探取样测定年代的结果发现,湖底沉积物1.5米深处,是3600年前的沉积物。而且沉积物中含有香蒲属和莎草科植物花粉,不同层次中都有这些水生植物花粉的分布。夏训诚认为,这说明近万年来,罗布泊经常有水停积物。

为了更好地研究罗布泊,夏训诚带领科考队在湖底实际测量了一条50千米的水平线,最大高差仅3.02米。可以看出罗布泊及周围地区是宽浅洼地,高差很小。夏训诚说:“由于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水系经常变动改道,这会使终点湖罗布泊位置、大小.形状发生较大的变化。”

后来,夏训诚于1980年5月参加中国科学院沙漠考察团访问美国时,在华盛顿遥感专家艾尔-巴兹家做客,看到艾尔家挂着一张罗布泊的卫星拍摄图,极像人的耳朵轮廓,艾尔指着“耳轮”、耳垂”和“耳孔”问夏训诚它们分别代表什么。当时夏训诚不能给出答案,但他跟艾尔说:“我以后会告诉你。”

多次研究后,夏训诚终于找到了大耳朵的答案,将“大耳朵”按位置套叠在有地形标高的地形图上,”大耳朵”的范围恰恰是罗布泊海拔高程780米等高线,测量面积为5350平方千米。耳轮,是湖水退缩蒸发的痕迹;耳孔,是伸入湖中的半岛,将罗布泊分成东西两湖,耳垂,是喀拉和顺湖注入罗布泊形成的三角洲。”

夏训诚和项目组的科研人员通过水准测量,光谱测定、分段采样分析等综合分析后,进一步得出对罗布泊“大耳朵”的新认识:罗布泊“大耳朵”形态形成受原湖岸地形的控制,特别是受伸入湖中半岛的影响:“大耳朵”图像上“耳轮线”,是湖水退缩盐壳形成过程中的年、季韵律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