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,郑和七下西洋究竟是为了什么

2016-11-08 19:58:57 来源:网络转载 作者:草根

三保太监郑和,原姓马,12岁入燕王府做宦官,朱棣起兵夺位时,郑和随军出征,因机智勇猛,屡建战功。

朱棣即位后,提拔他为内宫监的太监,成为当时显赫的内臣。朱棣对他非常信任,后来将下西洋的重任交给了他。

郑和七下西洋

郑和七下西洋

从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,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驰骋万里海域,先后七次下西洋(郑和几次下西洋?)。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呢?一直以来,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。

一种观点认为,郑和下西洋是为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。《明史,郑和传》载:“成祖疑惠帝亡海外,欲踪迹之,且欲耀兵异域,示中国富强。”《明史》将到海外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看作是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,而沿途宣扬国威,向外示富,只是个辅助的方面。

惠帝即明成祖朱棣的侄儿建又帝朱允蚊。建文帝继位时,曾试图削弱各诸侯实力,尤其是兵权。燕王朱棣当时公开反叛,并以“清君侧”为由,武力夺取皇位。随后,建文帝朱允炊便不知所终。为防建文帝东山再起,威胁自己的统治,朱棣便一次次派遣郑和出使西洋,寻找建文帝的踪迹。此后,诸多史料都沿袭此说法。

一种观点认为,郑和下西洋具有政治和经济的“双重目的”。

清代梁启超据“且欲耀兵异域,示中国富强”一语,在其《祖国大航海家—郑和传》中说明成祖野心勃勃,利用郑和下西洋扬名海外,其实只不过是“自我陶醉”罢了。李长傅的《中国殖民史》称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为“炫耀自我”。

还有一种观点认为,郑和七下西洋,每次出航,明成祖交给他的任务都是不同的。

第一次的主要目的是为联络外邦共同对付当时兴起的帖木儿帝国,后六次则是为了开辟一条新航海路线,以便与国外进行贸易。

以上三种说法各有道理,到底哪 ,种说法才是当时明成祖派郑和西下的真正目的呢?这也许是后人永远猜不透的一个谜。


郑和简介

郑和(1371年-1433年), 原姓马,名和,小名三宝, 又作三保,云南昆阳(今晋宁昆阳街道)宝山乡知代村人。明朝航海家、外交家。

郑和于明洪武四年(1371年)出生,是马哈只第二子,郑和有姐妹四人。洪武十三年(1381年)冬,明朝军队进攻云南,马和仅十岁,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, 阉割成太监之后,进入朱棣的燕王府。永乐元年(1403年),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 ,法名福吉祥 。

在靖难之变中,马和在河北郑州(今河北任丘北)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。永乐二年(1404年),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"郑"字赐马和郑姓,以纪念战功,史称"郑和"。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,官至四品,地位仅次于司礼监。郑和有智略,知兵习战,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。

1405到1433年,郑和七下西洋,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。宣德六年(1431年),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。宣德八年(1433年)四月,郑和在印 度西海岸古里去世,赐葬南京牛首山。

相关文章